!!!
午饭时间有幸听到了盐选推荐的《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》,其中有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,这句话是这么说的:
不是凭空追求「更多积极」,而是主动创造「更少消极」
空洞的鸡汤
近来看书阅读,总刻意避开一些被称为“鸡汤”的东西,除了现如今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明确态度的“鸡汤”,还有一些所谓的“名人故事”、“成功案例”,看来总令人感觉很空洞。
被标榜的成功故事、励志书籍总是看上去那么美好,文字体现出来的东西有着“详略得当”的魔力。执笔人可以随意调整对于事实的详略程度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。真的东西,总是自身大脑思考的产物。
上面那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积极的自我肯定并不是空打鸡血、自我鼓励或者自我夸赞,我们需要追求的并不是「天天都开心、都满足」,并不是「消灭不开心,充满正能量」,而是我们主动付诸行动,去觉察到阻碍我们好好生活的内心声音,降低那些声音制造的消极感受的浓度,让我们重获行动力和主动权,去选择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(摘自知乎“为你讲书”栏目《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》文字稿 主讲人:丁若水)。
请原谅我直接引用了原作者的文字,原因是我真的觉得这样的描述很棒。
盲目积极
在此之前我个人有这样的问题。我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积极阳光,于是我就很喜欢看积极阳光的文字,阅历尚浅的我有一阵子也会喜欢看“鸡汤”(当然只是那一阵子),试图让自己变得积极,好像我的生活真的就会立刻变得充满阳光似的。
但是现实就是现实,我的生活是需要一点点的改变的。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,我需要慢慢的去争取,事情会慢慢地朝我想要的方向发展。但是改变并不意味着从头开始,人生设定不允许我有从新来过的机会。现实来看应该是审视当前拥有的是什么,想要的是怎样,然后慢慢的一点点的朝那边过渡。我是不可能放弃现有的一切,突然就开始另外一种生活的。这是反自然的。自然规律就是要一点点来,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,改变也是量变一点点引发质变。
综上,此前我陷入过“盲目积极”的漩涡,以为我想要积极,立刻就可以放弃此前不那么积极的生活,第二天一觉起来就是积极的一天了。这是不可能的。积极的东西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,但是事物的变化需要时间。因此我不可以要求自己“盲目积极”。
事实上,我也不需要“创造积极”,我只需要”降低消极“,学会调节两者之间的配比,就可以”积极“。创新并不是非要创造些什么地球上没有的元素,将现有的元素重新排列成此前从未有过的组合,在哲学上也可认为是创造了地球上没有的东西。
更少消极
积极和消极,也许可以比喻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极端。二者同时存在于我的生活中,并随着每一天的情况变化发展。
如果有一天很顺利,心情就好,就更容易表现出积极; 反之如果一天不是那么顺利,就会更容易表现出消极。
而真正成熟的做法,应该是学会调节二者的配比,而非“消灭”某一方。若是烦心事多了,就要适当的激励自己,降低体内消极成分的浓度;反之若是顺心事比较多,就需要适当鞭策自己保持理智,别高兴过头变得狂妄。
二者适当调节,始终保持最佳状态,才是“成年人”的做法。
专业
而究竟什么才是专业?我认为的专业,就是无论在任何状态下,都可以始终如一的完成一件特定的事。做一个专业的人,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状态,管理自己的情绪,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“自身可控”的状态。“更少消极”就是调节手段之一。
做一个专业的人,学会控制自己的状态,或许生活也会更美好一点也说不定呀。
宋天伦
2019.11.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