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 首发于 🌱 煎茶转载 请注明 来源

“闪闪红星“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简报 ——2019年11月9日

2019年11月9日,河南工业大学信息学院闪闪红星社会实践团队乘坐大巴抵达林州,并于当天下午来到了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,开始了一段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之旅。 一渠绕群山,精神动天下。上世纪60年代,十万开山者,历时十年,绝壁穿石,挖渠千里,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,插在了太行之巅。这样一段厚重的、发扬了中华儿女不屈艰难、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的历史,深深的感动着团队队员们。此行的第一站,他们来到了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纪念馆。红旗渠纪念馆包括纪念厅、碑林、浮雕牌坊,展出工程模型、修建场景、英雄事迹。 进入纪念馆,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纪念馆的第一部分:千年旱魔,世代抗争。1960年,林州人们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,在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。之所以要开凿红旗渠,是因为当时林州市的连年大旱。在纪念馆,队员们在500年旱灾记录面前驻足,看到记录上诸如“大旱、冬饥、连年荒旱、人相食”这样的字眼,纷纷陷入沉默。

8AFFC788-FCE7-47A2-80B2-B19E459B319A.jpeg

出现问题,就要去想方设法的解决它!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难,中华儿女也能克服!在林州这片干旱的土地上,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,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,祖祖辈辈想水、盼水,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,盼望天降及时雨,盼望地上流清泉,盼望吃水不出村,盼望种上水浇田。严峻的现实使林县人民意识到,在林县境内寻找可靠水源已不可能,必须下决心跨地域引水,实施“引漳入林”工程,彻底解决水对林县发展的制约。 跟随着纪念馆中设置好的路线,队员们来到了展出“引漳入林动员令”的展示区,队员们看到1960年2月12日的林县报,仿佛穿越了时空,来到了60年前。在那天,“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体广播誓师大会,参加收听的干部有四十余万人”。

79699740-0FE0-4F7C-B83B-1A04C8FFB941.jpeg

看着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,结合这些珍贵的历史素材,队员们感受到了当时人们与干旱对抗到底的决心! 一声声震天的炮响,一阵阵斧头敲击的脆响,“引漳入林”工程一米一米的在往前行进。 工程未动,测量先行。作为测绘类专业的他们,在当年人们使用的测量设备前停留脚步,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他们心想:六十年前的人们,使用如此简陋的设备测量,竟完成了如此伟大的工程!这样的伟大精神感动着每一位队员的内心!

65E77D6A-631F-44D4-BBC1-7E9958C93A6B.jpeg

愚公奋起十年春秋,引来漳河润田畴。1965年4月5日,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;1966年4月20日,三条干渠通水;1969年7月6日,红旗渠全面竣工。十年春秋,林州人民不惧艰难险阻,终于铸就了这一新中国的伟大奇迹!队员们在通水仪式的照片前,难掩内心激动的心情,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印记。

CB657EA5-A671-4561-B3D7-343FAA2F5B81.jpeg

结束参观,队员们心中留有疑问,六十年前的工程,今天还在工作吗?于是他们参访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。工作人民告诉他们,红旗渠今天仍在使用,且多用于农业和工业用水。

A715EC29-6489-43B5-982A-2042975CBB1C.jpeg

离开纪念馆,队员们来到了分水岭。红旗渠总干渠在此分为三条干渠,依山远行,深入林州腹地,润泽着林州54万良田。当地人告诉队员们“分水闸是可以感受到红旗渠伟大的地方”。当年的通水仪式就是在这里进行的。

1041422E-52C5-4E04-AFCE-EEAF77E705BF.jpeg

结束了红旗渠纪念馆、分水岭之行,队员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红旗渠精神是党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,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。红旗渠工程也是为了人民的“初心工程”,体现了林县县委的初心和使命。学习红旗渠精神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党的根基在人们,党的力量来自人民,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, 结束今天的行程,队员们内心牢记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。他们在内心坚定要做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。 (闪闪红星社会实践团队供稿)